这本书,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作“注解”

发布时间:2024-12-15 11:30:59 来源: sp20241215

  6.08亿,55.98万亿,45.9%——这三个数字出自国家统计局2022年的数据,分别是长江经济带的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对外进出口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对比全国数据,不难理解这条河对于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作为我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长江经济带的概念由何而来、如何形成?这片土地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为何又经历发展阵痛?各级政府又是如何通过政策规划,让其走上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近期,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民盟中央参政议政部等合作的研究成果《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一书,由群言出版社出版,为这条流域经济带的成长,留下了厚重的注解。

《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全书由总论篇、专题篇、地区篇、借鉴篇4篇共18章构成。40余位作者分别来自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民盟中央参政议政部以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二十余家科研院所。群言出版社供图

  2023年7月,云南红河综合保税区与上海杨浦科技创新公司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长江经济带首尾省份的合作,为两地推进产业转移奠定了基础。

  这个案例出现在书的第十四章——“云南南向开放的功能定位和布局优化”。如今,云南保税区依托政策叠加和中老铁路多种优势,已经可以助力企业扩大南亚、东南亚市场。

  回望四十年前。1984年,经济学家孙尚清在参与长江沿线经济和航道考察时,首次提出“建设长江产业密集带”的构想;6年后,民盟中央在向中共中央报送的《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初步设想》中提出长三角经济区的概念。

  此时,人们或许不会想到,经过四十年发展,从上海洋山深港到云南中老铁路,长江经济带的构想不但实现,而且区域两端都已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出口。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2年,长江经济带年末常住人口达6.08亿人,占全国比重达43.1%;地区生产总值达55.98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6.5%;货物对外进出口总额达19.30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5.9%。产业引领方面,长江经济带建筑业、消费品零售、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均超过全国一半以上。

  在第一章“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态势与研判”,研究提到,长江经济带已形成的上游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游城市群、下游长三角地区三个区域性经济增长极,为长江经济带提供了优越的经济发展条件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优势。

  然而,作为涵盖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极其复杂的超大型巨型系统,长江经济带取得这样的成就,并不是一路坦途。其中,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就是一个极具挑战的必答题。

  长江沿线曾布局众多化工企业,分布密集,污染物排放基数大。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问题一度威胁着流域内物种生存,进而影响了长江生态环境建设。

  横跨中国东中西部、涵盖11个省份的长江经济带,如何才能共饮一江清水?本书第四章以“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为题,系统阐释如何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导思想,回答发展之问的“解题”思路。

  此外,本书还将“长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单独成章,直面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差距的问题。

  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有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和享受民族自治地方相关政策的区域,这些长江上游民族地区不仅是长江经济带的天然生态屏障,资源储备富足,文化特色鲜明,也是长江经济带的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且还在扩大之中。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研究提出要提高对接和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能力、建设金沙江经济带形成开发开放新增长极的建议。

  近年来,民盟中央针对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城市群与都市圈等问题开展多次重点考察,将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点调研方向,同时吸引更多盟内外研究力量参与。

  在借鉴篇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经验与借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启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实践与价值”等研究,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参考系。

  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在时代潮水中探寻国家前行道路的征程,既重要又复杂。如何记住来时道路,看清前行方向,《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研究》是经济的注解,也是历史的注解,值得深读。

冯奎  受访者供图

  专访冯奎:一本“集体作品”描绘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面貌”

  近日,作为《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作者之一,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民盟中央参政议政部办公室主任冯奎接受本报专访,解读编撰这本书的思路和意涵。

  记者:研究长江经济带的书已经很多,为什么要将“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作为全书主线?

  冯奎:与其他全球型超大规模的经济带、经济区相比,长江经济内部单元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千差万别,中央部委垂直管理的各类机构盘根错节,地方行政层级与经济类型复杂多样,城乡区域多类部门之间头绪万千,行政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等嵌套重叠等等。特别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复杂性、挑战性,有许多是长江经济带所特有的。

  应对这些挑战,最重要的要加强区域协调。2016年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这可以看作是新时代谋划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政策与规划成果。我们在讨论中认为,将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作为全书主线,抓住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最具挑战、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方面。大量涉及区域协调的体制、机制、政策等层面的问题需要跟踪研究。

  记者:相关研究对提升地方政府、企业认识和行动水平,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冯奎:主要还是增进理念共识与问题共识。

  从增进理念共识方面来讲,这次40余位作者,围绕区域协调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出一本“集体作品”,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历程进行总结,对其政策演进进行归纳,对涉及生态、产业、科技、民生、生产力布局等重要的区域协调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基本描绘出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面貌”。这有助于增进对长江经济带复杂性的认识,有助长江经济带区域的地方政府和部门扩大视野,跳出原先的框框,进一步认识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记者:本书也是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与民盟中央参政议政部的合作成果之一,您认为这种合作对提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水平可以起到哪些积极作用?

  冯奎:这次研究的成果可以通过“社情民意”等转化为一些政策建议,但初衷并不是为了满足于提一两个具体建议出来,而是要比较系统地加深对长江经济带的认识,目的是厚积薄发,为我们未来能就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问题提出更好更多的建议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就研究方法而言,通过这类“大课题”研究,我们能深入学习一些专家们前沿的研究方法,而不是满足于召开各类座谈会,拿到别人的现成结论,这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研究能力也是一个训练提升。(完)(《中国新闻》报记者 李腾飞 报道)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