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18:38:54 来源: sp20241124
“一有啥事,打个电话,就有工作人员上门来帮忙,就跟家里人一样。”一张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让江苏南京秦淮区大阳沟社区80多岁的空巢老人洪奶奶,便捷地享受到探访关爱等多项基本养老服务;
“本以为要回到家乡才能办低保,没想到不用出门就办好了,太方便了!”一项社会救助经办改革,让居住在江西吉水县阜田镇的困难群众肖某,通过手机APP就能方便地办理低保;
…………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民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各级民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保基本、兜底线、暖民心
瞄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领推动民政事业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一阵美妙的歌声,从甘肃兰州安宁区枣林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传来。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场地,这里的老年人不仅可以享受社区食堂的助餐服务,还可以在文体活动室学习舞蹈、声乐、中医养生等。
今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来到枣林西社区。正是在这里,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民生为大、民生为要,党中央十分关心老年人的幸福安康”。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从社会救助到养老服务,从儿童福利到慈善事业,从婚姻登记到地名管理,民政工作件件关乎民生,事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是一项保基本、兜底线、暖民心的工作,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广泛。
俯下身,为坐在轮椅上的老英雄颁授勋章;端起餐盘,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老人面前;顶风踏雪,来到困难老人家中看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山乡村寨、街道社区,察民情、听民声、问冷暖,祖国的万水千山,镌刻着他的深情牵挂。
这样的话语,温暖人心——
“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
这样的场景,令人动容——
“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考察期间,专程来到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深情鼓励在这里疗养的截瘫伤员。暖心的话语,展现出总书记对残疾人事业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来!挤挤就行了,就这样。”2017年11月17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时,看到90多岁的黄旭华和80多岁的黄大发站在代表们中间,总书记拉着他们的手,请两位老人坐到自己身旁来,用身体力行,生动诠释“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我来看看,大家都吃些什么菜。”2022年8月17日,晚饭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省沈阳市牡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笑着同正在用餐的老人们打招呼。对一蔬一饭的关心,折射出总书记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深切关注。
…………
一句句深情话语、一次次亲切鼓励,如春风拂面,令人鼓舞;一个个暖心举动、一项项帮扶举措,如冬日暖阳,温暖人心。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国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瞄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领推动民政事业,深入推进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发展基本社会服务,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系列制度和实践成果,托起亿万群众“稳稳的幸福”,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越织越牢,基本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持续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越织越牢,基本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
——救助更有力度,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不断完善,着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我们收到了生活补贴和康复辅具,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还会定期上门看望东东,鼓励他树立康复信心。”今年21岁的东东(化名)原为学生,因病导致肢体二级残疾,说起这些,东东妈妈的眼圈又红了。
一人受困众人帮。2023年6月,通过“一事一议”,山东淄博张店区车站街道办为东东申请了政府临时救助金,并将东东本人纳入低保“单人保”,落实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
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建立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低保标准确定调整机制;完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措施,推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更加科学精准;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加大对临时遇困人员的救助力度……近年来,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网不断织牢,弱有众扶的“一张幸福清单”逐渐形成。
——救助更有精度,运用“大数据+铁脚板”,不让困难群众掉队。
2023年底,甘肃张掖民乐县新丰村村民薛飞患了重病,一家四口的生活陷入困难。
接到薛飞的救助申请后,当地的民政助理员第一时间到薛飞家进行核查走访。经核查,薛飞一家年人均收入超过了当地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标准,但低于当地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于薛飞后续治病有持续支出,符合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条件。最终,薛飞一家得到了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
不仅是甘肃,在民政部的推动下,各地逐渐建立健全主动发现机制,通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预警与实地查访核实相结合,有效避免救助遗漏和重复救助,实现“人找政策”与“政策找人”相结合。
——救助更有温度,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转变。
定期探访、就业帮扶、心理疏导、学业辅导……如今,随着《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发布,一些地方提供的社会救助早已不限于物质帮扶,变得更加多样,更有温度。
在浙江杭州,当地列出护理照料、生活服务、发展支持等9类救助服务项目清单,为困难群众提供个性化帮扶;在广东珠海,民政部门与人社部门协同联动,深入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留守妇女家庭等摸底,因人施策提供就业帮扶……
各地丰富社会救助供给,推动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质增效,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拓展,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更普惠、更可及、更多样
养老服务增量提质,亿万老年人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
社区“嵌入式”小微型养老机构多了起来,助餐、助洁、助急、助浴等多样化养老形式火了起来,“互联网+”打造的智慧养老平台受到许多老年人欢迎……近年来,随着我国养老服务制度体系的建立,养老服务实现增量提质,老年人享受到的养老服务种类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
——养老服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政府能给咱老年人提供啥服务,看这张表就一目了然。”翻开《武汉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家住湖北武汉洪山区狮子山街道的黄奶奶高兴地说,“国家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生活了,即使不依靠子女,基本生活也没问题。”
2023年5月,《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公开发布,将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三大类16个服务项目纳入国家清单范围。在民政部推动下,目前31个省份均已出台实施方案和基本养老服务清单。
建立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为养老机构标出安全“红线”、质量“基准线”、服务“等级线”,推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整体提升,强化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随着顶层设计日趋完善,我国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小刘啊,我降压药快吃完了,麻烦你帮我买一瓶。”家住山东临沂郯城县的独居老人霍富海,因病需卧床休息不能外出,通过健康手环呼叫社工刘康梅,很快便收到了所需的物品。近年来,郯城县探索对集中供养的失能、部分失能老人建立管护档案,配备智能床垫、智能助浴、全自动护理仪等终端监护设施,完善相关服务。
养老大小事,事事有回应。各具特色的老年助餐模式,为老年人用餐打通“最后一公里”;“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养老护理员上门护理服务;老年用品产业繁荣发展,智能化适老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养老护理员“新八级工”序列逐步确立……近年来,养老服务供给更可及、更便利,让老年人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达41万个。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累计为项目地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34.7万张、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64.7万人次,累计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72万户。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更加协调,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化为现实。
智慧化、数据化、便利化
基层社会治理持续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我们结婚啦!”一个来自山东济南,一个来自江西抚州,刘先生和余小姐在上海市徐汇区民政局领到了幸福的“红本本”。
“我们俩回一趟老家都很远,有七八百公里,很不方便,所以就想在上海领证。预约好时间,到现场很快就顺利办理了。”刘先生说。
开展婚姻登记服务是一项公共服务事项,也是一项重要政务事项。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居民办理婚姻登记,需要在户籍所在地办理,长期外出工作、生活、学习的群众回户籍地办理婚姻登记有诸多不便。
2021年6月1日起,民政部在部分地区开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如今试点已扩大到北京、天津等21个省份。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累计办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41.6万对。
婚丧嫁娶皆民生。近年来,民政部积极提升民政领域相关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过去村民口中的“老王家那趟街”,被正式命名为“智信路”,全市村路有了规范名称……在黑龙江佳木斯市,一场乡村道路命名行动,让农村地区地名更规范、更快“入网”“上图”,为快递进村、农产品进城、乡村自驾游提供了方便。近年来,随着民政部“乡村著名行动”的开展,各地共规范命名乡村地名45万条,设置乡村地名标志35万块,安装楼门牌1450万块,推动900余万条乡村地名在互联网地图上规范标注上图,乡村地区“有地无名”“有名无标”等问题持续改善。
赋能社区基层治理,面向高校毕业生加强就业帮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民政部推动下,各地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引导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社会组织发展从“多不多”“快不快”向“稳不稳”“好不好”转变,从注重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向能力提升、作用发挥转型;慈善文化深入人心,为发挥第三次分配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功能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近90万个社会组织和超1.5万个慈善组织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改革发展永不停步,民政事业大有可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民政工作者正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推进这项温暖人心的事业,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不断迈进。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4日 04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