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何以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2024-12-15 02:34:26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网 兰州11月26日电 (记者 丁思 李亚龙)某一天中午,当一位老年人在吃花椰菜时,将假牙连同带出,这让张弛下定决心,“要将老年人和其他年龄人群的饭菜分开做,非常有必要。”

  兰州社区食堂:“老中青”组成“饭搭子”

  “90后”张弛留法12年,28岁回到家乡兰州创业,如今是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

  目前,该机构主要提供社区食堂、便民家政、社区团购、爱心公益等服务,其中社区食堂在当地广受好评,也吸引了周边上班族前来吃饭,“老中青”组成“饭搭子”。

11月16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内,老中青三代人组成“饭搭子”一起吃午餐。记者 李亚龙 摄

  番茄炒鸡蛋、土豆炖鸡肉、酸菜粉条、紫菜蛋花汤……临近11时,该机构厨师依次将菜品放置于热水层保温,等待第一波老年就餐者。11时至12时是老年人就餐时间;12时至13时,是上班族就餐时间,饭菜会稍硬一些。

  11时20分左右,老年人陆续抵达。74岁的兰州老人幺贵生是该社区居民,是每日必来此打卡的食客。“我每天都来,上午来做运动,打太极和八段锦,下午吃完饭回去午休,下午再来参加活动,跟以前上班似的,让我的生活很有规律。”

  还有偶尔不想做饭的老两口,也来食堂尝鲜解决一顿,经济又实惠。该社区食堂的饭菜还“香飘”至其他社区。

  吴家园西街社区73岁的张文明是一名独居老人,经朋友介绍,他每天乘坐公交车来这里吃饭。吃过午饭的他,又给自己打了一份饭菜,留作晚餐吃。

  吴家园社区党委书记黄懂强说,该社区人口稠密,辖区独居老人较多。该养老中心没有运营之前,老年人大多自己做饭,或者到别处简单吃点。该社区食堂,为老年人提供了吃饭的便利,也有了相互交流沟通的固定场所。

11月16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内,年轻人组团就餐。记者 李亚龙 摄

  12时15分左右,年轻一族陆续前来,食堂的第二波饭菜开启。

  第一次来社区食堂吃饭的34岁上班族乔占萍直呼“暖心暖胃”。“年轻人中午吃什么?在哪里吃饭?这对于上班族来说,应该要引起重视了。以前,我们一般就是在附近餐馆解决午饭,或者点外卖,没有固定的就餐时间和场所,很羡慕有些城市推出的成人食堂,社区食堂是未来上班族的一个好选择。”她说。

  食堂也是学堂:暖胃又暖心

  2023年9月开始运营的该社区食堂,目前已吸引年轻人就餐比例达到50%以上,该食堂根据就餐实际情况调整为两餐制,兼顾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口味。每日菜品不同,加上补助和优惠,最低每餐8.5元人民币。

  “社区食堂并不仅限于解决老年人的温饱,但民以食为天,用‘吃饭’这个切入点去和老年人打交道,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张弛说,回国后看到中国老龄化现状,以及自己家中老人的状况,“我想为老年人做点什么,毕竟谁都会有老去的那天,希望我们的服务能够填补子女不在身边的空白。”

  张弛说,“上午,我们会教社区老年人做一些强身健体的运动,比如太极拳、八段锦;午饭后,老年人会过来打牌下棋,还有老年人自发前来进行乐队、舞蹈、合唱等排练工作。天气暖和了,会组织室外徒步活动。”

  “‘一老一小’是我们未来重点关注对象。周末,部分老年人会兼顾照看孙子,我们会将一老一小都接过来吃饭和玩乐,在家门口的照顾,也让年轻人能在周末真正‘喘口气’,家庭集体来就餐的也有。”张弛说,这里已成为辖区居民的第二个家。

  冬日的兰州,室外温度降至冰点,该服务中心内却是暖洋洋。68岁的老人陈涵是兰州真采韵电吹管乐队成员,吃过午饭的他,正在和伙伴们专心排练。

11月16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内,上班族与退休老人一起排队就餐。记者 李亚龙 摄

  专家建议:“堂食+配餐”结合,公益与共享兼顾

  2023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中提到,“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自此,社区食堂再迎“建设热潮”,不少创新举措和服务功能的延展,吸引了大批多元人群的加入。

  目前,上海市共有1600余家社区老年助餐场所,北京市已建成超过1400家养老助餐点,吉林、广西、河北、山东、贵州、重庆、广州、深圳等地都开始了建设社区食堂(长者餐厅)的探索。

  社区食堂日渐升温,这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教授周亚平看来,意义重大。他说,随着社会呈老龄化、原子化、少子化发展趋势,独居老人的规模将持续增长,社区食堂作为居家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立初衷是为了解决社区中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尤其是独居、孤寡、高龄、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做饭难、吃饭难问题,以“小食堂”兜底“急难愁盼”,完善“老有所养”的养老服务体系。

11月16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内,辖区老年人进行刷卡就餐。记者 李亚龙 摄

  周亚平说,社区食堂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便捷营养的就餐选择,且饭菜价格相对便宜很多,减少老人的经济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最后,社区食堂作为老年人社会交往与社会参与的平台,帮助老年人建立社交网络,减轻孤独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中国多地建设的社区食堂,还实现了从“老龄”到“全龄”,从“食堂”到“学堂”的跨越。食堂被植入图书馆、四点半课堂等多元功能,甚至成为举办烘焙、膳食等方面培训讲座的交流空间。

  周亚平认为,对于有条件、有需求的社区而言,不妨多做“食堂+”的尝试,引入新业态,让传统的食堂成为新的社交空间与公共参与空间,实现“堂食+配餐”相结合,提高服务精准性。另外,社区食堂不仅要落地城市社区,更要逐步覆盖广大农村地区。

  “不能简单地将‘社区食堂’与‘老年食堂’画上等号。”谈及社区食堂未来的发展,周亚平建议,既要坚持公益性,又要兼顾共享性,推动社区食堂长远发展。要在此基础上挖掘上班族、独居青年、带小孩的双职工家庭等潜在客群,引入其他业态搭配,利用多种复合业态去平衡收益,吸引人流,走上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营道路,形成自我“造血”机制,实现“微利可持续”发展模式。(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