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7:33:50 来源: sp20241215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连日来,记者调研发现,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乡村,各地各部门探索创新,积极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抓紧完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
安徽凤阳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每天都在家庭农场忙碌。他的家庭农场建有标准化育秧工厂、仓储用房,流转土地700多亩。
2023年,程夕兵的农场提供育秧服务面积2800亩,插秧服务面积2200亩,水稻、小麦飞防服务面积5000亩,粮食和经营服务纯收入70多万元。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顺应广大农民需求,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以来,随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探索实践,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牢牢守住的两条底线,必须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确保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等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一系列政策举措正在加快部署、落实——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有关部门将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推动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将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今年内在全国全面实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贴息试点,引导金融资源、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农业领域。
各地各有关部门还将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功能作用,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让农业转移人口“留得住”“融得进”
8月,合肥面积最大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高新区保障性租赁住房二期项目正火热施工。
这一项目7月28日开工,预计2027年8月竣工后,可提供1940套住房,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安家立业。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放开放宽户口迁移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更均等的服务、更完善的保障,将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愿进城、能进城,“留得住”“融得进”。
近日,国务院出台《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行动计划以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为重点、兼顾城市间流动人口,统筹推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着力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最关心的稳定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
乡村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场,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会释放巨大的创造动能和消费潜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距北京城区约50公里外,怀柔区桥梓镇上王峪村常住人口不过100余人,却开了多家乡村咖啡店,一到周末就人来人往。
闲置老宅为店,拿铁咖啡为媒,城与乡融合、“洋”与“土”碰撞,人流、资金等要素在这里“返乡”。
县域具有城乡联系紧密、地域范围适中、文化同质性强等特点,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决定强调,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就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市场化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保障农民在劳动、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交换上获得平等权益。要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最终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奠定基础。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要畅通城乡人口、资金和技术流动渠道,推动城市资本、人才、技术下乡,构建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的新格局。要加快推进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同时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引导城市居民下乡消费和养老。
决定明确,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
“这既是消除进城落户农民后顾之忧,也是防止农村要素单向流出进一步加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彦随说,“要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等要素活力和内生动力。”刘彦随说,城乡融合不是要用“城”把“乡”融掉,要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同时要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守住农耕文明、乡村文化的根脉。
(据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 记者王立彬、于文静、姜琳)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