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5:48:11 来源: sp20241124
中新网 北京9月23日电 (曾玥)今年是我国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20周年。在此背景下,“中国非遗保护20年:成就、挑战与展望”学术论坛21日至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来自非遗领域的近40位决策者、管理者、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围绕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理念与方案进行深入交流与研讨。
9月21日至9月22日,“中国非遗保护20年:成就、挑战与展望”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主办方供图)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李晓松指出,我国非遗保护实践是《公约》精神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已基本形成一套既与国际衔接、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只有结合《公约》精神、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形成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模式,才能繁荣我国非遗保护事业,并为国际非遗保护工作贡献“中国方案”。
李晓松强调,非遗研究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大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教育界和学术界应当积极回应这一社会需求,提高学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非遗研究要有世界眼光,不仅要着眼中国的非遗发展,还要关注国际社会非遗理念的深化,要有世界的意识,也要有世界的胸怀。”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雁云表示,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与文化传播的高地,在非遗保护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北师大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前瞻的教育理念,不断整合多学科优势,以跨学科视角推动非遗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全面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勉励学者们携起手来,为推动我国非遗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新贡献。
在发言讨论环节,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认为,过去20年间,结构和解构的认识方法逐渐显见,社会对非遗保护对象的情感内涵有了不同于过去的认识;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重点阐述了中国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非遗保护与现代治理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则着重探讨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形成合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等。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20年来,中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科学有序,硕果累累。本次论坛不仅是对过去20年非遗保护工作成就的一次全面回顾与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非遗事业发展方向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前瞻布局,强化非遗保护的理论支撑,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化与创新,加强实践层面的经验交流与策略探讨,为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建议。
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与会嘉宾围绕“非遗内外:现代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生态与传承: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跨界与融合:非遗保护中的类别与媒介”“主体性与文化权力:非遗的人民性”“理论与实践:非遗保护与非遗学科建设”“话语与政策: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与本土实践”等六大主题展开讨论。(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