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6 03:17:33 来源: sp20241226
前段时间,记者到第81集团军某旅采访,被某营二连深深吸引——作为一个战功赫赫的荣誉连队,它竟然从里到外透着一股“松弛感”。
在部队待过的人都知道,由于背负厚重的历史荣誉,承受上下关注的巨大压力,荣誉连队大多“绷得很紧”。一个毋庸讳言的现实就是,荣誉连队但凡有一点儿“风吹草动”,就可能被上升到“给连旗抹黑”的高度,引发“是不是要走下坡路”的质疑。
二连连长告诉我:“你要是去年来,我们连也绷得很紧!”去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支荣誉连队松弛下来了呢?
原来,去年初该连受领了一项实弹射击攻关任务。这是两位连主官上任后面临的第一场大仗,所以全连官兵没日没夜地扑在训练场,铁了心要在连史上添一笔。同时他们也深知,这一仗只能胜、不能败,全旅上下多少双眼睛都盯着呢。
一个多月后,二连进驻靶场。一个寂静的深夜,雷达车三号手带着颤音报告:“目标丢失。”沉默半秒,连长沙哑着嗓子下达了让导弹自毁的口令……
如前所说,这个任务确实写进了连史,只不过是作为一场败仗——从10多年前换装以来,这是该连首次在实弹射击时脱靶。
沉重而全面的反思,在返营途中拉开序幕。连队召开支委会会议,反思党支部层面的问题;班排召开班务会、排务会,反思班排骨干、个人层面的问题;继而召开全连军人大会,反思连队全面建设层面的问题……
就这样,压在箱子底的、藏在犄角旮旯的几十个问题被翻了出来。一时间,连队官兵人人自责,深感成了连队的“罪人”。走在营区,他们不再像过去一样昂首挺胸,而是眼睛耷拉到脚尖上,一个个变得异常敏感,甚至自卑。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旅政治工作部领导来二连蹲点调研期间。那天,看完二连那份深刻的反思材料,这名领导笑了。这一笑,把二连官兵笑慌了,难道反思得还不到位?
结果没想到,这名领导说出这样一番话:“看了这份材料,我以为自己来错连队了。这还是咱们旅的标杆连队吗?经常出问题的连队也不过如此吧!因为一次打靶失利,就把自己全面否定,这并不是一种对连队负责任的态度,更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和二连官兵大范围座谈完,这名领导找来连长和指导员,建议连队反思一下他们之前的“反思”,认为这个“反思”刚好从侧面反映了二连和其他荣誉连队都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总是绷得太紧,用力过猛。具体到二连,由于双主官都是新上任,无比渴望打赢这一仗,所以连队的弦就被绷得格外紧……
这名领导说,打靶失利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问题应该就在这儿。所以,绝不可因为一场败仗就把问题无限扩大化,把连队贬低到尘埃里去。不信再来一场硬仗,看看二连能不能打赢?
话音未落,该旅接到赴某地抗洪抢险的紧急任务,二连官兵打起背包冲锋在前。堤坝之上,二连官兵不眠不休,赶在洪峰到来前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经此一役,二连官兵重新找回自信,赢得尊重。大家惊喜地发现,那场败仗也不过就是一场败仗,连队没有垮掉!
连长告诉我,如今回过头来看,就是这一前一后两场仗,让连队紧绷了几十年的弦松了不少。特别是那场败仗,一下子把连队身上的包袱卸下来了。那段时间,他坐在连队门前静静地观察,忽然感觉那座笔直挺立多年的营房,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正如连长所言,记者在二连采访时,无论干部还是战士,都能心平气和地谈及那场“滑铁卢之战”。他们颇有气概地说,经过那一仗,连队更有底气了,更从容了,一个过硬的连队打得了胜仗,也打得起败仗,但绝不会被一场败仗打趴下!
离开二连,我去机关找了那名旅政治工作部领导。围绕荣誉连队总是“绷得很紧”,他讲了几个观点,实录如下——
“绷得紧”当然不是贬义词,反映了官兵对荣誉的坚决捍卫、对胜利的极度渴望。很难想象,一个绷得不紧的连队能在战场上扛红旗、打胜仗;
荣誉连队面对自己时要公正公允,不应过于苛责。特别是出了问题、打了败仗之后的反思,更要客观冷静。谁说只有“挖地三尺”,才叫深刻反思?有时反思一味“深挖”“扩大”,可能让次要问题掩盖主要问题,假问题混淆真问题,干扰正确判断、科学决策;
和人一样,荣誉连队也不能总是绷得太紧,必须把握好张弛之道,收放自如。一支荣誉连队,应该有这么一种底气和自信:“放”就敢放得比一般连队都松,而“收”也能收得最紧。绝不应放又不敢放,收又收不紧,让连队一直处于一种纠结和拉扯状态,空耗官兵时间精力……
采访结束,返回时我一路都在思考二连从紧绷变得松弛一事,以及那名旅政治工作部领导的这几个观点。结合以往的采访经历,我也产生了几个不成熟的想法,特记录下来,与一线带兵人商榷。
——之前和投掷项目的运动员聊天,他们说要想出成绩,很多时候比的是出手一刹那,出手前越松弛,出手时越有力量。而一直紧绷着,反而适得其反。说白了,有时像“虎行似病”一样,只有没猎物时足够放松,发现猎物发起攻击时才能有足够的爆发力。
由此联想开来,可不可以这么说,一支连队收和放、张与弛之间的距离越大,这支连队就越有张力、越有战斗力呢?因为“放”和“弛”是为了养精蓄锐,“收”和“张”是准备雷霆一击。当然了,这个“放”和“弛”必须在条令条例的框架之内;
——之前在连队当排长时,经常听连长讲两个词:“外紧内松”和“外松内紧”。一开始懵懵懂懂,后来才发现,原来这两个词适用的场合不一样。他总是在平常时候强调“外紧内松”,而在年底实弹射击等非常时刻要求“外松内紧”……
而今思之,他应该就是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连队的“松紧度”“张弛度”,外在紧张了内里就保持一定的松弛,内在紧绷起来了外表就松一松。推而言之,一个连队就像一个人一样,一天到晚应该有张有弛,一年到头应该有张有弛;
——又想起10多年前去云南某边防团采访,其间偶遇一场篮球赛,场上队员生龙活虎,场下啦啦队也嗷嗷叫。闲聊之下得知,这么有活力的一个连队竟是全团重点帮扶对象。不过团里并没有对他们过多关注,在帮助他们把短板找到、思路理清之后,便果断后撤,交给他们自主抓建了。团政委当时给出的理由是,不想让他们绷得太紧,因为绷得太紧容易“动作僵硬变形”,别说追赶了,可能掉队掉得更远。
可见让荣誉连队松弛下来,既需要他们自己有个“大心脏”,能够自我松绑,也需要上级机关“拿得起放得下”,主动给他们解绑,对他们存在的小短板、小问题保持一定的宽容……
转眼间“八一”将至,距离建军百年还有3年时间。在基层部队采访,记者明显感受到,一支支连队都在加速奔跑。我想说的是,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调整好呼吸,找准适合自己的节奏,把握好张弛的分寸,蹄疾步稳、冲锋奋进。我想,作为一支历尽磨难百炼成钢的英雄军队,我们当然有这个底气,也应该有这份从容。(张良)
(责编:陈羽、刘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