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发布时间:2024-11-16 15:54:49 来源: sp20241116

  核心阅读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战略任务,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这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对谋划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直接关系人类自身命运。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面对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作出的智慧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表现为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来源和生存环境,同时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也深刻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当人类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在生态环境承受限度内时,自然就会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反之,当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甚至造成伤害时,人类生存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平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不断夯实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党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程度是衡量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尺度。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了人类文明形态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跃进。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劳动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缺乏坚实的自然生产力基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优秀成果的借鉴和超越,使我们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弊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不发展、不作为,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在发展实践中必须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正确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科学,发展才能蹄疾步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超越了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一元论,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既不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竭泽而渔,也不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而是坚持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增强系统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其内含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要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生态系统各组分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科学布局生态系统保护工程,促进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自然生态要素的综合性,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明晰战略路径。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要坚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一个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降碳、减污,降低的是高碳经济,减少的是“黑色经济”,增加的是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美丽经济。扩绿、增长,可以增强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只有坚持统筹兼顾、协同发力,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制度保障。制度和法治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也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注重制度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用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注重统筹法律制订、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着力形成法治合力。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坚持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让制度和法治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凝聚社会力量。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这就要求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在观念上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理念,而且在行为上积极主动参与污染防治、生态建设、环保监督等活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全体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鼓励和引导全体人民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凝聚起磅礴力量。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战略任务,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持续优化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转型,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引导绿色低碳消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明确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具体算法等,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应用。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等关系,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推动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统筹推进低碳交通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激励和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加快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把生态保护补偿纳入法治化轨道。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执法司法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考核,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评价、政绩考核等的重要参考。

  (执笔:黄茂兴、丘水林)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7日 13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