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08:29:02 来源: sp20241130
秋日时节,一场实战化演练激战正酣。北部战区某指挥所大屏幕上,地面、海上、空中各种战况信息实时更新。
突然,北部战区某部任一荣(见图,受访者供图)传来急报:“敌”可能对我纵深某区域发动袭击。指挥员迅速研判情况、下达联合行动指令,参演部队立即出击,一场“敌”精心策划的突袭行动被化解于无形。
“在风云突变的战场上,大到国际局势,小到一机一舰,信息互联响应成为关键胜负手。”任一荣向记者介绍,“只有洞悉战场海量数据间的微妙联系,从看似寻常的信息中捕捉到重点,才能拨开迷雾,制胜战场。”
有一年,国际某热点区域爆发冲突。任一荣受领了一项紧急任务:12小时内汇总有关情况向上级汇报。
这次冲突动用的武器种类之多、作战样式之新,让任一荣对现代战争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在会议室边走边思考:传统的文字形式,难以全面反映战场的海量信息,能不能改成图表形式,更加直观呈现战场情况。
说干就干,任一荣将16张地图资料拼接成一张大地图,趴在图上进行标绘。为了校准一个地名或一个数据,他在会议室、资料库、办公室之间来回穿梭,翻看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甄别判断情况的真实性和潜在意图。经过12小时高强度工作,任一荣绘制出6幅专题图,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
任一荣一心谋打赢,为所在业务领域“拓荒”付出了许多心血。
只盯着“旧情况”,打不赢“新战争”。那次任务结束后,任一荣全身心投入一个尚待探索的研究领域。白天工作满满当当,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在资料库和各部门之间奔波,争分夺秒地查阅文献、了解实际需求。面对战友们对他这番辛苦付出的疑惑,任一荣简单地回答:“这些以后战场上能用上。”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一点一滴的积累下,任一荣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厚,他带领技术人员将各类数据实时汇总转换为图形、图像等形式,为指挥员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创新力连着战斗力。为获取更精准的情况,任一荣到偏远的边海防哨所调查研究,累计行程1.2万余公里,到访20多个哨所,深入了解边境设施分布、地形地貌、设备技术参数等情况。他联合科研院所研究前沿科技应用,极大提升了保障能力。
一次重大演习任务前夕,任一荣发现某个关键数据准确度不高,这让后续的准备工作无法进行。“基础数据不可靠,就没法塑造战场态势。好比大战在即,主帅眼睛却被蒙住了。”任一荣立即组织业务骨干审核数据,14天时间没日没夜进行测算,终于建立起可靠数据库。
有了这个数据库,演习任务单位得以顺利推进演习计划。当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的时候,任一荣办公室的灯光却再次亮到了深夜。他仔细梳理演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准备向上级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正是凭借这样较真的精神,任一荣多次参加重大演训任务,先后牵头完成或参与多项重大课题、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多次获全军性奖项、战区级奖项。
后来,任一荣从机关调整到基层任职。走马上任前,任一荣已经开始筹划如何为主战提供支撑、为制胜战场尽责。
“战争形态日新月异,打败敌人不能按图索骥。”任一荣说,联合作战条件下,对作战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从单一战场保障向多维空间保障转变,从军种作战保障向联合作战保障转变,从资料信息保障向作战效能保障转变。
翻看任一荣的值班表,新单位成立8年多来,他参加重大演训保障任务20余次,值班1200余天,平均每年有150多天都在值勤中度过。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一次重大突发情况的研判过程中,值班的同志翻阅历史数据比对,却发现无一相似。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任一荣迅速作出研判、得出结论。后来的事实印证了任一荣的研判,几乎分毫不差,令大家敬佩不已。复盘时,任一荣向战友分享了自己的心得:“这次情况的征候夹杂在海量信息中,很容易被忽视,这要求我们必须对细节洞若观火、见微知著。”
任一荣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动力,首先来自内心的沸腾。”这颗沸腾的心,激励着任一荣三十年如一日保持冲锋姿态,苦练制胜本领,为打赢未来战争提供有力支撑。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1日 06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