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1 01:45:00 来源: sp20241201
数据来源:中国残联等 制图:张丹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保护好残疾人权益,残疾人事业一定要继续推动。”
近年来,各地区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为8500多万名残疾人提供生活便利。在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记者在山东跟随残疾人体验阅读、出行、办证,探访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情况。
——编 者
读“万卷”书,在患有先天性眼盲的颜云涛这里,竟成了现实。
最近几年,颜云涛成了山东省曲阜市图书馆的常客。他粗略一算,已经在这里读完了150多本书。
得益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推进,在山东,越来越多残疾人更加充分、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
一场阅读之旅——
缩小信息鸿沟,精神世界有了“盲杖”
一对夫妇出现在曲阜校场路5号公交站牌前。男子两鬓泛白,鼻梁上架一副黑色墨镜,妻子牵着他的手。晨光洒在他们身上,显得温馨动人。
男子是颜云涛,被鉴定为视力残疾一级。周边的居民都知道,他这是又去图书馆“充电”了。
“别瞧他眼睛看不见,文化可深着哩。”住在附近的居民毕贞贵说,颜云涛经营了家盲人按摩店,是这片儿有名的“百事通”。
颜云涛依靠什么获取信息?跟随颜云涛夫妇,记者来到曲阜市图书馆视障阅览室。
书架上,盲文书籍整齐陈列,角落里配备有盲人专用电脑、有声阅读机等。颜云涛用手摸索着书架找到书,坐到桌前、静静阅读。
“昨天有顾客预约治疗头痛,这一块知识需要再学习。”颜云涛的指尖拂过一页页纸,按照当日计划,用一个半小时完成了《头痛治疗方法》的学习。
近年来,山东持续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鼓励多措并举保障残疾人平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权益。
视障阅览室就是信息无障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曲阜借势发力,开辟专门为视障读者设计的服务区域,提供适合视障人士使用的设施和系列资源。
当地调研发现,随着互联网深入生活的各方面,很多残障人士被“数字鸿沟”阻隔于社会生活之外,有人觉得内心孤单,有人为生活、工作受到影响而发愁。
怎么缩小这道鸿沟?“先精准摸排,了解残障人士的需求;再‘量身定制’服务,如指导使用读屏软件、智能手机等。”曲阜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张宏说。
了解到颜云涛的需求后,工作人员一对一上门指导,直到他能独立操作电脑。“每一个按键,每一个界面,都可以用盲文或音频资料去感知、去理解。”经过培训学习,颜云涛逐渐掌握了各种电脑软件、手机应用的使用方法。
“以前可没这么轻松。”颜云涛曾有过困扰,“每一名客户都有独立档案。可我过去用盲文摸索着记档案,闷头写完,十几分钟过去了,等候的客人就走了。”而如今,每次给顾客做完按摩后,颜云涛就会打开电脑,通过读屏软件登录“云管家”,将顾客信息录入系统。
“现在,早上醒来,可以听听新闻、放个小曲儿。”颜云涛说,“坐在这小小的门店里,同样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精神世界有了“盲杖”,生活充满希望。临行前,记者添加了颜云涛的微信,微信名叫“奋斗”。“保持学习,充实自己,与爱人一起经营好这家小店,现在的日子很有奔头。”颜云涛说。
一趟出行体验——
无障碍设施逐步完善,出门不再“行路难”
崔玉芹再不用整日盯着天花板了。
26年前,家住东营市东营区六户镇李宅村的崔玉芹,因车祸导致下肢瘫痪。那时,她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做梦都想走出家门。
在城里务工的丈夫辞去工作,回村照顾她。“再攒攒钱,给你买上电动轮椅,把门口台阶铺成坡道,你就能自己到大街上解闷了。”崔玉芹跟着丈夫去卖菜,每天趴在他背上出门、进门,这句话,听一回,哭一回。
可如今,丈夫的话成了真——
“你看,我能用胳膊自己上下床。”她拍拍轮椅,娴熟地翻动把手,从床上到轮椅、到院子、到街巷,一套动作下来,流畅自如。
崔玉芹的家不大,但设施齐全:室内,窗帘、照明系统升了级,一句口令即可操控开关;厨房的灶台安装得低一些,这是特意改造的;马桶边,加装了无障碍扶手……
得益于山东省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的实施,崔玉芹“走”出了家门。“设施改造完善是个精细活,要善于‘动脑筋’,多听听残障人士的声音,从他们的需求出发。”东营区残联理事长王清君介绍,去年东营区完成了120户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
改造后,崔玉芹的丈夫能返城务工了,崔玉芹也逐渐适应了独居生活。正聊着,丈夫打来视频电话,崔玉芹告诉他:“午饭后,我准备去看看儿子。家里一切都好。”
崔玉芹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上班,住所与她相距13.5公里。“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去儿子那儿的情景。”她回忆,当时,她的轮椅被卡在了两条路的交叉口,一排路边石拦住了去路,“进退两难,多亏路人帮忙解围。”
拦路石是否还在?下午3点,记者跟随崔玉芹一同出发,发现曾经的路边石不见了,坡道多了,还有了电动轮椅充电续航站;公园公共卫生间内,设有便捷的出入通道、残疾人专用坐便器……
2019年,《山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办法》出台,为全省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了指引。东营市严格落实无障碍设计规范和相关要求,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居住和公共建筑100%符合无障碍建设标准。不仅如此,东营还成立了“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队”,工作人员与残障人士一同进社区、公园等场所,体验后谈感受、提意见,再针对性改进设施,帮助残障人士更有尊严地走出家门。
几小时后,崔玉芹抵达儿子住处。“路越来越畅通了。”崔玉芹说,现在她经常独自出入公共场所,走到哪儿,都喜欢拍张照,分享给丈夫。
一次办证经历——
公共服务更加便捷,办证最多跑一趟
57岁的李海峰,家住日照市岚山区安东卫街道车庄村,因患血栓,下肢坏死,几个月前刚做完截肢手术。
最近,李海峰正愁一件事:办残疾人证。李海峰眉头紧锁:“我打听过,多年前,办证得先去镇上写申请、打报告,再去医院体检,手续跑完了,还得去残联申请办理。”
“那种模式,早‘翻篇’了。”村残协委员马德飞来到李海峰家里,掏出手机,打开“阳光助残一件事”小程序,“您瞧,网上就能办证、申领补贴,还能申请安装假肢呢。”不到10分钟,马德飞就帮他完成了线上办证申请。
近几年,山东省以残疾人证办理为基础,将补贴发放等服务事项纳入助残“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以前办不同事项,要填多张表单、交各种材料,如今合并去重,形成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件事一次办。”山东省残联联络部部长高玉芳说,“我们在全省推行‘一窗通办’,鼓励各地不定期开展窗口工作人员培训,重点围绕服务类手语进行教学,并推出盲文版服务指南。”
“针对岚山区残疾人当中老年人较多的情况,我们开发了‘阳光助残一件事’线上服务平台,实现惠残政策网上查询和助残业务一网通办;通过医院和康复机构、村残协等工作人员,为残疾人提供代办服务。”岚山区残联康复部负责人、技术总工程师辛政谕介绍。
线上平台带来哪些改变?提交申请后的当天下午,李海峰就来到了岚山区人民医院,进行残疾评定。
岚山区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汤玮正坐在电脑前,登录系统,填好结果,平台自动弹出评残等级。
“效率明显提高了。以前,在核对、收取纸质表格过程中会浪费大量时间,现在权限下沉至医院,评定结果可直接通过系统推送至区残联。”汤玮告诉记者。
“一码填报,数据跑腿;残疾人办证,最多跑一趟医院。针对行动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工作人员会上门鉴定。”马德飞说。
平台运行以来,岚山已累计办理业务2858例,服务群众6000余人。2023年12月,山东省助残“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工作现场会在岚山区召开,如今,岚山区线上系统应用和拓展经验正在全省推广。目前,全省残疾人证平均办理时间由改革前的24天减少到11天,群众跑动次数由改革前的9次减少到1次,办事材料由改革前的23项减少到8项……
记者离开岚山的第七天,李海峰的残疾人证顺利进入公示期。他正计划着,在线上申请安装假肢,他想去海边,看看久违的大海。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0日 04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