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4:55:17 来源: sp20241123
今年以来,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对应急管理部积极建言献策,包括建议重视二三阶梯节点城市的防洪防涝、推进防灾减灾科技信息化建设、落实灾害防控主体安全责任等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相关的问题。
“希望考虑二三阶梯地带的排涝、防涝水利建设。”
“能否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并通过短信预警提醒,防患于未然?”
“建议专群结合健全村级避让、乡级预防、县级治理、省级搜救、国家级救灾的防灾减灾体系。”
应急管理部对人民网网友的关切作出回复表示,将吸收采纳社会各界提出的有益建议,强化短临预报和精准预警,推动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高防灾避险效果。
推进应急能力提升等工程建设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之间节点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山区和平原交界地带的防涝压力加剧。
应急管理部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回复网友。
有网友对我国第二、第三阶梯地带之间极端性、致灾性、强降雨类型等进行分析,并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留言表示,希望结合基本农田分布情况,考虑第二、第三阶梯地带的排涝、防涝水利建设,研究山区洪水的排向,以及后续排水和既有水系的联通。同时希望,水利、应急体系注意加强对相关城市自然灾害的预警。
对此,应急管理部回复称,将发挥国家防总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配合水利、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共同推进骨干防洪治理、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等工程建设。对于网友提及的第二、第三阶梯之间洪涝灾害风险,将强化会商研判,在力量预置、物资储备等防范应对方面给予重视,针对性做好应急抢险救援准备。
扩大自然灾害监测联网范围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对于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6月,应急管理部联合7个部门印发《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健全完善地震、地质、水旱、气象等物联监测设备,提升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应急管理部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回复网友。
有网友对防灾减灾科技信息化工作提议,希望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进行数据模拟研判。同时,根据大数据模型进行校验,短信通知灾害预警。
针对近年来中小流域洪涝灾害频发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应急管理部表示,组织研发了集成雷达测雨、非接触式测水位流量等技术于一体的遥测设备,实现了对中小流域突发洪涝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预报。一旦产生灾害预警,可以利用智能语音、短信等方式快速通知基层人员组织转移避险。该设备目前正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验证,已取得初步应用效果,待试点成熟后将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
下一步,应急管理部将持续扩大自然灾害监测联网范围,优化监测预警大数据分析模型,不断提升监测及时性、精准性,为组织群众转移避险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推动自然灾害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如何落实灾害防控主体安全责任?有网友希望加强群测群防,村委社区设立灾害风险管控网格员、履行灾害风险提前紧急避险的管理职责等。
对此,应急管理部回复表示,依托全国灾害信息员队伍,推动建立了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贯通的报送工作组织体系,确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联络员,建成自上而下调度和自下而上报送联动的信息报送工作机制,实现信息报送、审核、处置一体化闭环运行。探索北斗短报文在断电、断路、断网等极端情况下的信息报送应用。
该网友认为,灾害阶段决定防治方式,因此建议专群结合健全村级避让、乡级预防、县级治理、省级搜救、国家级救灾的防灾减灾体系。
据了解,2022年6月,应急管理部会同中国气象局印发了《关于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工作的意见》,对强化暴雨、台风、强对流天气等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提出要求,及时采取停工、停业、停运、停课、停产等避灾避险措施,推动建立红色预警“叫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即时到人、防范措施灾前到位。
应急管理部回复中还表示,将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责任体系,强化自然灾害防控横向协同和纵向连通,并会同有关部门强化短临预报和精准预警,提高防灾避险效果。
(责编:温璐、邓志慧)